2021年7月3日下午,悬挂着“热烈欢迎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同志载誉归来”布标的中巴车,驶过华坪县鲤鱼河畔,驶过县城大街小巷。所经之处,群众纷纷驻足,鼓掌致敬。
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云南省华坪县,是滇西北高原的一座小城,人口不到二十万。在这块偏远的土地上,获得如此高的荣誉还是第一次。
她是孩子们眼中的老师,也是她们心中的妈妈。仿佛远山的一位提灯人,张桂梅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光明、温暖、希望和爱。
对于一个没有财产、失去家庭、孱弱多病的人来说,是什么样的意志让她“千磨万击还坚劲”?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上小学的张桂梅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欢快地回家。
虽然已是初春,但黑龙江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寒风依旧凛冽。才走到村口,她就发现自家的房屋前围了许多人。张桂梅心里一紧,身材瘦小的她跑过去扒开人群,挤到前面看出了什么事,才发现原来是自家的房子倒塌了。
这时,人群中一名女干部走了出来。这位女干部个子高高的,脸白白净净,两条麻花辫梳得很齐整。张桂梅至今都记得她的样子和声音。这位女干部对张桂梅父亲说:“你不要担心,把家管好就行。房子的事有我们呢!”她说话时声音细细的。张桂梅说,她当时根本不相信这样一个白白净净、穿着讲究的女干部能把她家的房子重新盖起来。
女干部声音不大,但非常有号召力,转身招手对大家说:“大家别看了,赶快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要把倒塌的房子尽快建起来。不能让这家人在外面冻着饿着!”
女干部不仅指挥镇定有序,还加入到盖房的队伍中来。她跟村民一起把倒塌的土墙碾碎,找来茅草铡碎,再混合成胶泥拓成土坯,然后再砌墙盖房。
为了尽快把房屋盖起来,这位女干部没日没夜地工作。她的衣服上沾满泥浆,脸被大风刮得通红粗糙,双手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
这之后,张桂梅又见过那位女干部几次。她总是笑眯眯的,常常停下来与村里的人聊天,谁家有困难都爱找她帮忙。
中甸,现名香格里拉,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对年轻的张桂梅来说,那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就风景来说,这里美不胜收。草原辽阔,天空澄碧,远方的雪山熠熠生辉。但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交通闭塞。很难想象,一名十七岁的东北姑娘,在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与家乡迥异的地方落地生根,要付出多么不同寻常的努力。
到云南后不久,张桂梅的父亲去世了。这让背井离乡的她身心遭受巨大打击。
但命运再次弄人,1997年4月,张桂梅被检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如果这个时候离开教学岗位去治疗,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上百个孩子、上百个家庭的希望就在眼前呐!该怎么办?
不是还没倒下吗?那就先把学生送去中考再说!只要能帮孩子们考个好成绩,自己忍受病痛又算什么?直到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张桂梅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两公斤的肿瘤。
人一旦坚定了信仰就会勇往直前,就会所向披靡。焦裕禄身患重病,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炽热的情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如今,她也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那时,每年开学,总有缴不起费用的家长。有次,一位家长来给孩子缴费。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将一大把五角、两角、一角的钞票放到张老师的办公桌上,不好意思地说:“就这些了啊,实在对不起老师了——有了钱我还会送来!先让我家娃娃读着吧。”
再看看他身边背着书包、脸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充满求知的渴望。张桂梅被深深触动了,她说:“没有事,你能将她送来读书就很好了,剩下的我负责。”家长走后,她清点了这些钱,最大的面额五角,总共三十五元三角。这是全家积攒了半年供女儿上学的费用,而当天要缴的费用是一百五十元。
筹备免费女子高中吃苦受累,不被理解、受委屈是常事。“绝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无论多难,无论多苦,我绝不退缩。”这是张桂梅的选择。
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困难,有些孩子会萌发辍学打工的念头。为了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为了让有梦想的女孩子从大山里走出来,张桂梅翻山越岭去家访。
张桂梅知道,有时候一个眼神、一次拉手就能改变孩子的人生,几句鼓励的话、一个拥抱,就能成为她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为了不增加学生家里的负担,家访十多年来,她与随行人员从不在学生家里吃饭。家访的车上,一行人员都是自带面包、方便面、矿泉水等。遇到困难家庭,送衣服、送物品、送钱是常有的事,在张桂梅的带领下,随行的老师也把自己的腰包掏得干干净净。张桂梅说,我们的家访不是走形式,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家里多少人,多少亩地,多少亩花椒,多少棵果树,是否挂果了,一年多少收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都是家访的内容。到家里后,揭开锅盖,看看他们吃什么,走进住处,看看盖什么被子,就知道孩子是什么家境了。
过去,一些家长不愿意送孩子来读书,找各种理由搪塞。这些年不一样了,很多家庭都会主动送孩子来读书。每年新生报到时,张桂梅都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为什么送孩子来我们女高?”建校初期,家长们的回答是:“我们借不到钱,只能来读这所学校。”如今,她再这样问,家长们都会自豪地说:“因为女高好,成绩好,张老师好,我们全家都以娃娃能读女高为荣!”
这无疑像一束光,让整个家庭都有了盼头。而张桂梅老师,无疑成了孩子们最贴心的掌灯者,用自己默默的付出,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从北京回来的当天,张桂梅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晚自习时,张桂梅佝偻着身子,在教学楼里开始新一轮的巡视。她上下楼梯时斜着身,双脚在一个台阶站定,再伸出一只脚迈向下一个台阶。每一步仿佛都回应着她说过的话:“教书育人,是无上光荣的事业,每一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择一事,终一生。”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04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