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宫保鸡丁的宫保是官名,晚清重臣丁宝桢曾被封太子少保,太子少保倒不是真的要辅导太子,只是虚职,是皇室对近臣的追加奖赏,太子称东宫,因此太子少保也叫宫保。
原籍贵州的丁宫保任四川总督时,非常喜欢家厨做的炒鸡丁,在干辣椒和花椒基础上又重重的加了糖和醋,每次宴请都将它推荐给客人,民间认为这就是宫保鸡丁的由来。
当时在山东,他干了一桩轰动朝野的大事,将显赫一时的慈禧身边当红太监安德海就地正法。
国内大小饭馆的菜单大多能看到宫保鸡丁的名字,区别只是配菜各不相同,我见过加了黄瓜丁和菠萝丁做的,不能说难吃,但绝不会再试第二次。
家常菜容易做,做的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千禧第二年,去北京公干,好友在峨嵋酒家设家宴接风。
友人的父亲,清王府后裔,老爷子那年70来岁,非常健谈乐观的老人。
那天,饭店掌勺的是酒家创始人伍大师的弟子,宫保鸡丁中添了一些杏仁,猜想是为了多卖些银子,好在口感不违和,倒是添了些趣味。
老爷子很得意地介绍,当天的菜有点意思,有大师的范,鸡丁好在刚断生,又没有完全的熟透,入口是荔子的清甜,中间透着俏皮的酸,接着是椒香,最后咸鲜之余还带着一丝的麻辣,最讲究的是料汁完全包裹住了食材,餐后盘底只剩红油不见一点汁水。
我是一个粗人,素来不喜欢水果,荔子更是从未尝试。但是,佐着老爷子的话语,这道宫保鸡丁吃的极为满足。
再到北京,去了峨嵋酒家点宫保鸡丁,说实话,少了很多意思。
丁宝桢家乡贵州也有宫保菜,叫法不一样,做法也有区别。
黔菜中类似宫保鸡丁的菜是宫保鸡,我到贵阳特意去了“吴宫保”菜馆,据说那里的宫保菜最地道。
选料应该是用了鸡腿肉切丁,调味主要是甜面酱和当地特有的一种辣椒酱,朋友介绍这是将遵义产的一种辣椒,清洗之后,入水浸泡,再将大蒜和仔姜一起手工擂捶而成。
满满一碟鸡丁裹在油亮暗红的辣椒酱中,入口时温和的辣味里带有一种特别的酸。
当地人非常肯定地告诉我,现如今的宫保鸡丁就是当年丁宝桢的家厨在黔菜基础上加以改良而来,看他认真的劲,由不得我不相信。
我能确定的是宫保鸡丁的称呼绝无可能出自于贵州,丁宝桢是在山东任职期间才被加封太子少保衔。
老爷子,平时不太愿意多提前朝的旧事,瞧他那天兴致不错,我试着提起了安德海公案。
老爷子说,当时正值两宫垂帘听政时期,在慈禧面前红得发紫的安德海讨了口谕,出京置办采购同治皇帝的婚庆用品,一路招摇来到山东,被丁宝桢在泰安截住,以宦官携女性私出,违背祖制的名义逮捕了安德海,同时拟写加急奏折,如何处置,请皇帝定夺。
奏折适时避开了慈禧送到同治皇帝手中,同治帝素来不喜安德海,对他三天两头向慈禧打小报告更是感到恼火。
皇帝得到了东太后慈安的支持,下旨:“立命诛之”,杀了安德海,拔掉西宫在紫禁城里的一颗钉子,除了慈禧,其他人都很乐意成全。
整个事件,军机处值班大臣恭亲王奕訢影子般地在幕后起着很大作用。
很快,丁宝桢接到军机处发出了密谕: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至于慈禧的口谕,大家不提,也就只当没有。
事已至此,慈禧心中再有不满,也只能徒唤奈何,毕竟只是一个奴才,死就死了吧。为此掀起一场政治风暴,至少在当时,慈禧不敢。
原指望能听到前清秘闻的故事。
结果,老爷子很快打住了话题,指着盘中剩下的几颗可怜的花生:今天不聊丁宫保,只管吃鸡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