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ephyrsun1982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作为和书密切相关的附属品,藏书票是非常有魅力的收藏题材之一。作为一个喜欢徜徉于书店与二手市场的人,或多或少就收过几张感觉不错的藏书票。
藏书票本身应该属于舶来品,在中国更为流行的是藏书印。这一差别产生的很大原因,是西洋老式精装本多质地硬而厚,适合贴票;我们的古籍反而纸薄轻柔,就适合盖章了。藏书票的标志性文字是“EX LIBRIS”,拉丁文,意思是“from the books of…”或“from the library of…”,表示来自某某的藏书;因此在使用藏书票的时候,一般应当签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在设计自己的藏书票时,就把姓名纳入其中(这种是更为常见的做法)。
由于藏书票一开始的作用是在书籍属于奢侈品的年代用于“宣示主权”,所以最初的设计多与贵族家徽相关。说到家徽,有一门称得上复杂的学科——纹章学,不仅是单个徽章所包含的要素涉及这个家族的身份、地位、信条、特产等,不同家族之间的联姻还会结合考虑这些因素创造新的家徽,从而赋予其历史沿革、追根溯源的功能。当把一个大家族的家徽放在一起时,就可以按我们在中学都接触过的“family tree”的方式进行排列,于是血统构成一清二楚。现在总部位于伦敦的徽章研究机构,甚至还能接受邮件咨询,依据家徽反查相关信息。
有关贵族的事情总是这么麻烦,近现代的藏书票设计就自由多了。表现的主题非常丰富,大致有这么几类主流来源:一是与票主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医生、律师、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不用专门查询姓名生平,就大概可知一二;二是与宗教神祗相关,既包括不同的圣象、圣人,也有来自于古典神话或传说的女神、英雄;三是与票主的个人兴趣相关,可以是自然风景动植物,也可以是车船建筑卡通画,喜爱神秘风格的,使用一些抽象符号也较常见。总的来说,如果能够从藏书票中接收到一些票主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十分有趣的体验。
说完主题说制作。最开始的藏书票制作,是需要雇专人制版的。尺寸虽然迷你,但之前动态介绍过的几种印刷技术,移用过来毫无问题。手绘的藏书票则非常罕见,大概是因为在使用方式上对数量有一定需求(有的藏书票还会加印编号)。不过藏书票的使用也不会“从一而终”,专业收藏者会对某某人在某某时期用的是哪一枚/套藏书票有细致研究,所以在收集时,既可以按人划分,也可以按年代划分,还可以像邮票一样按套划分,只是大部分情况下要集齐某一类别并非易事。记得之前看到过新闻,国外某藏书票藏家的收藏枚数以十万计,需要几个房间来归档。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兴趣也不妨自行设计和打印一些藏书票,或者在某宝定制金属印模。金属印模还可以考虑和火漆印合二为一,在起心玩玩文艺的时候来一把。如果偏好中式藏书印则可以打开自习篆刻的大门,几枚闲章在手,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