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彼岸,有这么一款音箱,它来自亚马逊,名字叫做Echo。Echo在2014年底上线,第二年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200%,今年结束前,Echo的销量已经突破千万级别,这让很多国内公司看红了双眼。
因此,他们争相进入智能音箱领域,Echo的经验被大规模复制,包括Rokid(1399元),出门问问的问问音箱Tichome(1399元),喜马拉雅的小雅(999元),京东和科大讯飞合作推出的叮咚音箱(799元)……亚马逊Echo定义了第一代智能音箱就应该是无屏的,只把语音当作唯一交互方式。
继零售,物流和云计算之后,跨界成瘾的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又收割了智能家具第一波红利,但是,你可能不知道Echo是怎么火起来的。
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
2014年11月6日,Echo上线了。
亚马逊看准了未来智能家居的这块肥肉,迫切想给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统Alexa找个硬件产品落地,按传统的套路来讲,一家大公司发布一款象征着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生活的产品总免不了大张旗鼓宣传一番,但Echo的面世甚至连一场发布会都没有。
但谁又敢说这种一声不响的策略不明智?亚马逊这么做相当于把做市场推广的大部分预算返给了Echo客户。没有沉淀海量的平台粉丝客户,你试试把做市场推广的预算全部返给客户?不得不说,亚马逊的这种销售模式在当下没有几家公司可以复制得起。
Echo虽然承载着复杂的语音交互技能,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就是一款蓝牙音箱,而且还是一款没有豪华音质的蓝牙音箱,与之相对应的,Echo的价格也并不豪华,入门版只卖49.99美金,这就相当于一顿饭的价格。更多人看重的,是它的一些附加价值——语音播放Kindle电子书和亚马逊音乐内容。
亚马逊的智慧就在于起初并没把Echo的“黑科技”那么当回事,完美营造了客户从平淡到高潮的使用感受。想象一下,你用一顿饭的钱买了一个音箱,刚开始:“好吧,虽然我只拿它来放放音乐,也不算太贵。”,后来:“偶尔拿来听听电子书,还是挺方便的。”,再然后:“哇塞,它竟然还可以帮我网购?”。顿时,消费者内心最深层的满足感开关被打开。
对于人工智能的硬件产品,过高的期望值反而容易引发失望,让潜在客户在负面评论中望而却步。但一旦口碑市场被打开,销量就呈现指数型增长了,2016年,Echo共计销量650万台,2017年还没结束,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台。
国内的各种智能音箱为什么不可以像亚马逊Echo一样火起来?
小米智能音箱小爱同学
喜马拉雅智能音箱小雅
阿里巴巴智能音箱天猫精灵
首先,国人仍然没有意识到机器智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而且音箱们的商业化非常严重,都过度承载了各巨头想要进军(霸占)国民智能家居产业的愿景,目前只有阿里砸巨资来“教育”市场(双十一天猫超级会员可以99元购买天猫精灵一台),行业并没有其他巨头协同。
再者,对于我们来说,智能音箱并不是一个刚需。它的垂直领域针对度不足,我闲来没事是不是一定要跟音箱聊天?我闲来没事是不是一定要用语音指令来点餐?我闲来没事是不是一定要用智能音箱来听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没有得以解决前,消费者能说服自己的只有一点:它好玩儿嘛!
最后,价格并不亲民,国民的消费观跟歪果仁完全不一。单买一个音箱不行,你便宜一点,行;单买一个音箱不行,你送我一个“苹果”,行;单买一个音箱不行,以后我叫餐打折,行。很少人会单纯因为有趣买单,购买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戳中他心中那个购买的点。
反而是对标儿童智能陪护机器人的一批公司,如智伴机器人,阿尔法小蛋,巴巴腾机器人等抢占了智能音箱的首批红利,详情请见本人上一篇推文。